本期内容: 5.3.3 北魏楷书 北魏的楷书基本都刻在了碑上,所以这个时期的楷书又叫魏碑。我们找到了几张流传下来的当时的墨迹,是用毛笔写在砖上的。我们把它放上来,大家可以用这个对自己认识的魏碑上文字的形态做一个参照。 下面我们再截取比较流行的《张猛龙碑》和《张黑女墓志》的局部放上来,有助于不是特别了解魏楷的学员做一个比较。 再放几个放大的单字,黄色底色的是写在砖上的墨迹,黑色底色的是碑刻。和第二行中北魏之前、之后的做一个比较。 我们发现北魏时期的楷书,普遍而言有意压缩了纵向上的笔画和空间,而突出横向笔画,而且在横和捺收尾的处理上有的人沿用了汉简中的方式。 魏楷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普遍加长了撇的长度,比如下面一些图片。 这与之前魏晋时期(下图)的撇的长度和形态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个长度变化是由书写动作的变化导致的。魏晋时期写这个撇,多数是只靠毛笔以拿笔的手指为圆心的圆周运动完成的。而北魏的时候多了一个手指往前送的动作,这个动作能够使笔尖在左下的方向上尽可能的伸长,所以加长了撇的长度。撇末端的尖儿与笔画主体方向不同,这个的来源和我们前面讲《乐毅论》里面提到的自然带出来的那个钩是一样的。 北魏时期的人写字时,前臂的角度与绝大多数笔画起笔的方向是接近一致的,这就在魏晋时期动作的基础上向垂直于身体平面的方向上移动了一点角度。而且毛笔自身并没有转动的动作。这就造成了魏楷中大量的笔画都是笔侧着 写出来的。王羲之讲的“侧笔者乏”在魏楷中正好反了过来,侧笔者很多。这就使魏楷中的笔画形态看起来棱角分明。而且还带来一种特殊的形态,那就是折的位置的形态。他是往右下方斜着移动之后再折回去。尤其是在横折处最为常见。例如下面图中“日”字折的样子。当然整个北魏那么多人写字,折的形态也不都是这样,有一些是两笔写 的,有一些是在折的时候直接写下来,比如上面写在砖块上的那几个“春”字中“日”这个部分中折的形态。 笔没有转动,除了落笔、抬笔也没有更多的提按动作。所以有一些从右至左的笔画,他是逆着笔毛的方向顶着写过去的。比如比较长的撇中末尾的部分。还有一些是笔尖着纸之后笔往左侧落在纸上形成的,比如下图“慧”字下面“心”这个部分最左侧的点。 北魏时期的字我们就讲这么多。这个时期的楷书之所以形态有些奇怪,同样是由于书写角度和动作的不同造成的,与什么“笔力”没有关系。有觉得魏楷“刚猛”之类的感受,也只不过是由于毛笔侧着写的时候形态不同而已。你要是“中锋行笔”去写魏楷,你把笔杆用力攥折了你也写不出那个样子来。那根本不是什么手上用多大力气的问题,笔力也不是指的这个,完全是后来人的误传。 这个时期的动作比魏晋时期更简单,变化更少。但是不一定少或者简单就是不好的。不管是往多、复杂了变化,还是往少、简单了变化,只要是变化了,就会有新的形态出现。这个形态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这就是因人而异的审美观问题了。所以这个形态是摆在这里了,谁喜欢谁就来学。这里没有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只是讲历代中书写习惯的变迁。 下期介绍: 唐楷 …… 我们要清楚,任何一个领域中适合入门阶段学习的东西,都一定是因为最简单而不是最好。放在写字上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唐楷是唯一“正确”的楷书,也不能认为唐代的楷书一点点问题都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