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推鸟”,编译|CrazyBirdy
刚出生的七彩文鸟( Erythrura gouldiae)宝宝
乞食的大嘴
摄影师/G. Hofmann & F. Scheffer
如果你朝一只刚出生的、因为饥饿正在乞食的银嘴文鸟( Lonchura cantans)、七彩文鸟或者其他文鸟的嘴里望去,你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但又十分有趣,甚至有点令人疑惑的东西:怪异的喙上斑纹。无论是喙部的黑色镶边,还是看起来在黑暗中发光的小珠子,甚至是上颚那些让密集恐惧症患者深恶痛绝的密密麻麻的洞--这些斑纹让人感到非常不安,以至于有人拿它们和外星生物相比较。
梅花雀科(Estrildidae)鸟类绝对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的生物。这些小型鸟类有时也被称为草雀,在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的幼鸟就有这种独特的喙,确切说是喙张开时奇特的样子。但是科学家们并不确定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斑纹样式。
争论的核心是困扰某些梅花雀科鸟类的巢寄生现象。这是一种特殊而隐蔽的寄生行为:某些鸟类在其他鸟类的巢中产卵,把哺育后代的责任留给不知情的寄主父母(其他种类的鸟类),这通常会损害其他幼鸟的利益。而寄生在文鸟巢的幼鸟有一种额外的优势:这些巢中寄生的幼鸟有着与寄主幼鸟相似的口部斑纹,这可能有助于提高外来幼鸟争夺资源的能力。
因此一个很重要的演化问题值得思考:“文鸟的喙上斑纹”和“巢寄生现象”,哪个是先出现的?
刚出生的银嘴文鸟宝宝乞食的大嘴
摄影师/G. Hofmann & F. Scheffer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鸟类学家马克·豪贝(Mark Hauber)教授表示。如果巢寄生先出现,那么文鸟可能出于防御需要演化出这些斑纹,以便双亲能够识别自己的幼鸟。那么,这些斑纹将有助于文鸟双亲识别自己的幼鸟,从而避免喂养这些不速之客。当然,演化的进程从来不会停滞,所以寄生鸟类也可能演化出这些斑纹来模仿寄主幼鸟。
但是这种解释有一个问题。一些梅花雀科的鸟类根本没有遭遇巢寄生,但它们的幼鸟仍然有“不寻常的”喙部。
剑桥大学研究这些喙部斑纹演化的研究员加布里埃尔·杰米(Gabriel Jamie)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非洲的许多草雀往往都是巢寄生的宿主,但亚洲和澳大拉西亚的草雀却不会遭遇巢寄生(而且可能从来都没有)。”尽管如此,许多亚洲和澳大拉西亚草雀,例如七彩文鸟,都有精致的喙部斑纹。
刚出生的褐头星雀(Neochmia modesta)宝宝
乞食的大嘴
摄影师/G. Hofmann & F. Scheffer
如果未受影响的雀类喙部的斑纹是演化史上的“遗产”,那么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解释。这些雀类的祖先可能对付过巢寄生鸟类,但是现在由于某些原因,它们不再遭遇巢寄生了。
但豪贝表示,真实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文鸟首先演化出这些斑纹。“我们认为首先是宿主的喙形成斑纹,然后出现巢寄生,并且寄生幼鸟开始模仿宿主幼鸟喙的花纹。\"豪贝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些喙部斑纹的作用是什么?”
豪贝表示,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几种。其中一种是,这些斑纹可能有助于文鸟双亲判断其幼鸟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和健康的幼鸟相比,虚弱的幼鸟其喙部斑纹颜色较为黯淡,不大显眼。由于幼鸟的身体每隔几天就会长大一倍,这种斑纹也会变得更大,并分离开来,而后随着幼鸟的成熟而逐渐消失。这使得亲鸟可以预估每只幼鸟的成长进度。当幼鸟长出羽毛以后,这些花纹就不那么明显了。
刚出生的黑腰梅花雀( Estrilda troglodytes)宝宝
乞食的大嘴
摄影师/G. Hofmann & F. Scheffer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斑纹可以帮助亲鸟在黑暗的鸟巢中找到它们的幼鸟喙。例如,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动物行为研究员克劳迪娅·麦特科-霍夫曼(Claudia Mettke-Hoffmann)表示,七彩文鸟喙部边缘的突起能够反射光线,其作用可能是发出某种信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卡桑德拉·泰勒(Cassandra Taylor)说,这种能够反射光线的斑纹可能有助于双亲把注意力集中在幼鸟的嘴,原理就像引导飞机在黑暗中降落的“机场跑道两边的灯光”那样。
文章来源:《大观》 网址: http://www.dgqks.cn/zonghexinwen/2020/0930/648.html